当然,忽悠这个说法比较三俗,官方说法应该是战略欺骗;而被忽悠瘸了,就代表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美国与中国多年的相爱想杀,比较重大的战略误判首推朝鲜战争,当时美国主流意见自己忽悠自己,都认为中苏不会直接参战,只有兰德提出“中国有可能参战”,兰德也因此扬名。
不过国家大战略的博弈,非我等小民能看清全局,老蒋也不想当大棋党,所以咱们还是讨论美帝在武器装备方面被自己忽悠的事吧。
欧美的反器材狙击步枪精度比咱们高好几个量级,而且还在追求更高的精度。咱们想追也追不上,于是另辟蹊径,把弹头的杀伤力提高,虽然精度糙点,但实际毁伤效果超过一大截。
这就是俗称狙击榴的QLU11(以及之前的QBL06)高精度榴弹发射器,全球独一份。它已经升华了普通狙击的含义、它装备一具高性能的带有火控解算能力的光电瞄准具,它的发射管采用了只有高精度步枪才会使用的浮动式枪管设计,它不仅仅能打击单个目标、还能对付集群目标,更加能打击对方装备和器材,它的初速高达450米/秒,一颗35毫米榴弹以这样的速度飞越空间抵达2公里左右的目标也就是大约5秒,可以说敌方没什么反应时间。而且配合高精度火控无论是打击单体还是群体还是器材是指哪打哪,所以中国军工这具狙击榴弹发射器是创新的单兵武器,这一点连美国媒体也不得不承认。
从这个例子,我们大家可以看出中美对武器研究的细微偏差,咱们对武器的定义更为直接和实际。
而美军自从冷战结束并取得两次海湾战争的辉煌胜利,陶醉于高科技战争的威力后,就开始神话高精尖武器的作用,觉得当今世界再无敌手,其战略规划和装备研发方向也不可避免的受一定的影响。在某些项目上,甚至能够说是跑偏了,自己把自己给忽悠了。
美军觉得F22够用了,在下一代战机服役前没什么飞机能挑战F22;加上为了推销F35这个坑钱货,所以就关了。没想到中国的进步那么迅猛,J20的成军那么迅速。不重开生产线吧,其盟国受到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F22的部署有点捉襟见肘;重开生产线呢,代价巨大,而效果却有点鸡肋,还不如赶快弄出后续机型。
再比如DDG1000朱姆沃尔特,花费巨资打造,外表科幻炫目,却被质疑眼高手低,战斗力堪忧,仅仅是披着拉风外衣的浅水对岸炮舰而已。
订单说明一切,DDG-1000的建造计划从16艘被一削再削减到3艘,另一边美国海军很快又追加了数艘最新型伯克舰的订单。虽然DDG-1000可以说是美国海军高精尖技术的集大成者,然而其本身的实战意义却并不见得有多么高的性价比,使得DDG-1000在美国海军作战体系中显得有一点鸡肋。
DDG1000上的电磁炮项目被砍也是这样,投入巨大去研发这种远超现在需要的武器,结果是一发炮弹的成本甚至高于战斧导弹,这就很尴尬了。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装备外,单兵装备上美军也开始意识到,太过于追求高精尖不现实。
多年以前,美军为了追求效率,淘汰了无后坐炮,以反坦克导弹代替。在眼中,这实在是太奢侈了,如此烧钱的行为,咱们可玩不起。
然而没过多久,美军也一样玩不起了,导弹少说几万美元,打击固定火力点或工事太浪费了,甚至在阿富汗发生过几万美元的导弹打了一个几美元的空帐篷的案例。于是向中国学习,搞了一个经济实用品:瑞典的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定名为:M3型,现已大量列装。
美国无愧于地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军的武器研发也是引领者和探索先驱。我们正真看到的只是表面,美军还有多少顶尖东西藏着掖着谁也说不好。最起码,斩首时那架坠毁的先进直升机,就被藏得很好,始终没更多的资料流出。
另外,老蒋更没有看低高新武器的研发,这些例子是说明美军有时候走了极端,要么是自我感觉太好出现误判,要么是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精尖,所以才会自己被自己忽悠瘸了。
咱们应该紧跟前沿科技,同时立足中国实际,高精尖与性价比均衡考虑,把有限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比如这种——